初夏時節,風光明媚,鳥語花香,一派生機盎然景象。6月3日早上6點,南海新區小觀鎮榆樹底村的大街上就已經熱鬧起來。“老于,這火急火燎地干啥去!”“上班去啦!”村民于樹湖憨憨一笑,騎著車一溜煙兒不見了蹤影。
今年已經68歲的于樹湖能去哪里上班?原來,他是在“家門口”找到了一份好工作。走進景翔果蔬的蔬菜大棚,一眼就看到于樹湖忙著和工人們一起鋤地澆水,確保每天都有新鮮蔬菜產出。在這里,他有一個新身份——蔬菜大棚隊長。
“我以前也干過10多年蔬菜大棚,土地流轉出去沒心事兒了,正好看到這招人,立馬就來報名了。” 于樹湖說著開始算起了一筆賬:自家的五畝地流轉給合作社,每畝的流轉費1000元,自己在這上班每月工資3500元,零零碎碎地加起來,全家年收入能達6萬元。
于樹湖的腰包越來越鼓,居住條件馬上也要改善了。不遠處,觀海社區三期項目正在加快建設,年底前就能封頂。按照南海新區全域城市化建設規劃,全區53個村的村民要在5年內全部搬遷上樓。于樹湖和周邊三個村的1100多戶村民搬遷上樓的日子越來越近。上樓后,為確保上樓群眾生活得更好,南海新區將提供多方面、全方位的完善服務保障體系,從經濟補貼、生活補貼到養老保險,讓村民生活無后顧之憂。
“等上樓了,還來這邊干活,再干兩年!”于樹湖盤算著,等自己70歲后就不干了,打打零工,靠著村集體的福利養老。
“多點發力做大村集體經濟‘蛋糕’,讓百姓的幸福生活有更強大的靠山,這正是南海新區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條主路。”南海新區小觀鎮黨委副書記、鎮長孫福曉說,他們一直在開展流轉土地的工作,流轉得來的土地一方面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方式,引進社會資本建設農業項目,讓村民通過租金、分紅等形式增收。還有一部分土地通過政府集體收購,并為村民提供失地保險、補貼等造福百姓。
土地規模流轉,大項目紛紛崛起,帶給村民的是更多的增收項目。據統計,萬和七彩農業科技每年僅土地流轉,就能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200萬元以上,還常年聘用近200名周邊村群眾,人均年增收超過4萬元;景翔果蔬專業合作社為周邊村民提供長期和臨時崗位,加上流轉租金,每年能為村民增收500多萬元;北美冬青項目可有效帶動3個重點村貧困戶85戶127人增收脫貧……
“我們仍在加大農業產業項目招商力度,推動中藥材產業園、東方明潤牡丹、黃精產業基地等在談項目盡快落地,為百姓提供更寬廣的增收渠道,方便百姓在‘家門口’賺錢。”孫福曉表示,南海新區還專門制定出臺支持優質農業發展15條政策,拿出專項資金鼓勵現代農業發展,新建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、鄉村振興產業園,引導一批返鄉人員就業創業,培育一批本土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,打造鄉村振興“生力軍”。
“80后”青年李長生就被吸引回了老家西店子村。“之前在外地做裝修工作,現在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,干脆就回家創業了。”李長生說,現在他流轉了村里的40多畝土地,種植大姜、蘑菇,帶動村里20多名村民本村就業,去年銷售收入近百萬元,今年又新上了蘋果項目。
得益于城鄉均衡發展,全區人民共享發展成果,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了農業發展、城市管理之中,靠著自己的雙手迎接新生活。南海新區為了讓更多居民“離土不離鄉,就業不離家”,開辦農村勞動力前置轉移培訓班,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和產業發展特點,讓居民掌握一技之能,年輕人進工業園區,年齡大的進農業園區,人人都能在家門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。
“我們村近百號人參與到了南海新區的建設之中,有干園林綠化的,也有干市政工程的,有本事的人還到了工業企業里面干水電、當工人,這全是新區開發建設帶來的機會!”東店子村黨支部書記王龍祝不禁感慨道,村里的老屋也改造成了民宿,同步發展新興農旅業態,現在都成了生態宜居、產業鏈健全的美麗鄉村了。
據了解,群眾全部搬遷上樓之后,南海新區選擇了東浪暖、榆樹底、百壽莊、東店子、魚池等5個特色村莊發展民宿旅游經濟,打造農旅融合、電子商務等新業態,擦亮都市農業“金字招牌”。
住樓房不丟鄉愁,家門口還能上班,每每想到這,60多歲的龍昊小區居民孫洪芳就愛到村史館里轉轉:“住了大半輩子平房現在上樓了,本以為會種一輩子地,誰曾想能在小區物業上班呢,領著保險、拿著補貼、賺著工資,這日子越來越幸福!”